有時,看新聞,只看單一事件,你很難理解真正邏輯。把幾件事放一起,不用刻意分析,能體會到。比如,高通被中國國家發改委確定涉嫌壟斷、即將接受更深調查的事。
你先回憶一下兩個月來,這4條信息。
1、盈方微借殼ST舜元上市;
2、瑞芯微英特爾與建立戰略合作;
3、紫光整合展訊之后,已再次整合銳迪科;
4、博通關閉基帶芯片業務。
如果你仔細看,都是ARM產業鏈上的動向。直觀的印象,移動處理器業務,生計艱難,得變著法子求生存。當然,其中紫光整合案里,多一重明顯的中國國家意志。
然后你再看高通的日子。2014財年第三季,營收68.1億美元,凈利22.4億美元,凈利率為32%。
真滋潤。這甚至超過了2005年前英特爾在PC業的地位。如果從市占計算,更是如此。蘋果第三財季、英特爾第二季也都賺錢不少,但凈利率都不過20%。
你要是知道,高通凈利中,一半以上來自授權和專利費用。就應該明白,目前以手機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產業鏈,利潤分布極不平衡。高通占比高,固然有存在的合理性,但是,依靠專利封鎖,透支產業利潤也是一個事實。
你知道華為賣那么多手機,任正非卻說不賺錢么?要不是過去幾年有運營商補貼,壓力更大了。小米出貨不錯,可它也不敢說,自己從硬件上賺了不少,而是說自己獲利渠道,主要是互聯網增值服務。
過去多年,有關中國手機企業與高通的專利斗爭就不提了。但可以提示一下最近發紅的小米,去年以來,它一直在高通與聯發科之間尋求平衡。前日最新發布的小米4中,高通再度閃耀其中。你知道小米商業模式,決定了它拿到這種授權的難處,雙方一定是有很多妥協與折中。
你再看這兩條信息:
1、中國正在出臺千億基金政策,扶持半導體業的發展;
2、雖然有點虛火,但仍在持續發酵的“去IOE”。
最好再結合紫光整合展訊與銳迪科的那條信息來看。你能體會到,本土正在重新強化半導體產業的價值,并借此重塑手機產業鏈的用意。去IOE的另一面,本就是重整本土資源、走向獨立自主的意味嘛,雖然長期也很難實現,但是擺出一種POSE后,也能在區域競爭中獲得籌碼。
高通作為全球移動處理器“一哥”,這個時候,肯定會受到阻抑的。但是,對于中國來說,除了專利授權環節能夠涉入調查外,還很難直接阻擊高通與整個手機產業鏈企業的合作。
就是說,中國相關部門對高通的影響力,暫時只能側重反壟斷角度,并不能直接禁止它全部的商業合作。
但是,確定高通存在壟斷,已經具有很強的傳導效應,如果再配合其他策略,就會形成一個“整體解決方案”,刺激本土通信行業的獨立意識,接著看以下幾條信息:
1、蘋果在中國連遭知識產權訴訟;
2、4G開啟,電信運營商突然不再延續過往策略,開始縮減手機終端補貼;
3、富士康開始淡化過度依賴蘋果風險;
4、中國國產手機出貨提升,并快速走向海外。
你可能以下體會不出用意。我來說。蘋果有自己的處理器,它也是ARM陣營最關鍵的終端伙伴。借助知識產權阻擊一下蘋果,我覺得,能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。要知道,它是中國3G時代開啟的核心利器,當年運營商為了它抖個不停,為五斗米折腰。
中國4G開啟了,忽然運營商的終端補貼縮減了。這是一個很反常的信號。當你明白過去多年終端補貼力度最多的品牌,就是蘋果與三星等高中端價位的產品后,你就明白,這種縮減不是弱化支持,而是平衡蘋果、三星兩大國際品牌與國產品牌之間的競爭。
或者說,削減終端補貼,固然有運營商降低成本的用意,但是,它會抑制海外巨頭對于產業鏈的左右程度。
這種動作,再與國產手機已在國內占據主導地位、開始走向海外結合思考,是能體會到這種用意:不是為了打擊而打擊巨頭,而是為本土獨立的產業鏈謀取籌碼。
至于富士康開始加速淡化過度依賴蘋果風險。不過是郭臺銘對這一動向的適應,他多老狐貍啊。
那么,由高通壟斷案會引發哪些聯動效應?我的判斷是這樣的:
1、高通會收斂自身的行為,爭取做個好公民,比如降低專利費、強化與本地專利池的合作,強化與中國的利益捆綁,尤其投資,建立更深的生態。
實際上,這一幕已經發生。昨天,高通宣布,將面向中國初創企業,投資1.5億美元。當然,對于這個巨頭來說,這太像緊急公關了。過去多年,高通不但賺專利費,還投資了Enorbus、愛訊特、網秦,而更多資本滲透在小米、中科創達、億動廣告、觸寶、易到用車、海豚瀏覽器、愛樂奇、神州鷹、中微半導體中。
2、會引發上游的ARM進一步平衡產業鏈,而不能再像過去撒胡椒面一樣的授權。對于高通這種足以左右產業鏈的,應該尋求折中與平衡。如果ARM繼續縱容,將會反受其害。
3、會引發處理器陣營整合加速,本土移動處理器陣營已經整合多起,并將會受益于海外專利移轉或合作。英特爾與瑞芯微還談不上戰略合作,但是至少透露出一種信號。
4、刺激手機上游供應鏈鏈對中國企業傾斜,刺激制造業為中國終端企業傾斜。過去一年,你看到小米概念股活躍,富士康們對小米、華為的態度也大不一樣。
5、刺激中國終端企業海外布局更為活躍,刺激美國等關鍵市場走向開放。
這個上面已經提到。當然,也能讓人聯想到華為在美國的遭遇。
6、促使競爭對手陣營尤其是英特爾滲透中國利基市場。
當然,這個也要求它自己調整策略,降低姿態,適應這一變化。
至于反壟斷案帶來的更大的政經效果,比如平衡中美之間的科技力量,警告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趨勢,那都太間接了,但我相信這些一定會有所體現。我都覺得,中國千億元半導體產業扶持基金計劃,這個年中都沒出臺,很可能在考慮美國的感受。當年18號文曾引發美國借WTO話題抗議,最終竟然迫使中國閹割了其中最關鍵的條款,這是當年中國產業界的恥辱一幕。不知道這一輪政策與言論,以及產業動作,是否能夠突破悲情。
隨時了解中國服務貿易(外包)行業最新動態,請掃描二維碼或搜索"鼎韜洞察",關注我們!
作者:王如晨